15路驿站-有趣,有答案!

15路驿站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最新科技 >

乌台诗案苏轼是被冤枉的吗,乌台诗案谁陷害苏轼

来源: www.15lu.com 作者: admin 发布时间:2023-02-22 10:58:56

苏轼的"乌台诗案"是怎么一回事??

乌台指的是御史台,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,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。

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,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。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,任由

宋神宗

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。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,苏轼被抓进乌台,一关就是4个月。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,并对苏轼严刑拷打,“诟辱通宵不忍闻”。乌台诗案,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,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,被关4个月。御史中丞李定、舒亶、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《湖州谢上表》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,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,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,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。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,后在御史台狱受审。所谓“乌台”,即御史台,因官署内遍植柏树,又称“柏台”。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,乃称乌台。所以此案称为“乌台诗案”。北宋元丰三年(1080年)二月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谪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。

由于王安石的求情,苏轼虽免于一死,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
元丰二年(1079)三月,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。他作《湖州谢上表》,其实只是例行公事,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,再叙皇恩浩荡,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:

“陛下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”

句中“其”为自称,他以自己同“新进”相对,说自己不“生事”,就是暗示“新进”人物“生事”。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,总是习惯于在遣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,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,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。比如御史台里的“新进”们。六月,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“新进”、“生事”等语上奏,给苏轼扣上“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”的帽子。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,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。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。这里还有一点背景,王安石变法期间,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,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,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“生事”二字,于是“生事”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;“新进”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,他曾在《上神宗皇帝》书里说王安石“招来新进勇锐之人,以图一切速成之效”,结果是“近来朴拙之人愈少,而巧进之士益多”。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“巧进之士”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,使其罢相。

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,相当于官方报纸,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,这次谢恩表,使那些“新进”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。而他们恼羞成怒,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,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、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。

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是怎样在乌台诗案被迫害的?

北宋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,在这一个年代当中涌现出来了很多的英雄人物,同样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当中,也涌现出来了很多的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政治家的代表,比如说像王安石。

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苏轼的出身,苏轼的祖辈是唐朝的大臣,而苏轼的父亲苏洵,也同样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,得益于父亲的教导,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因此在良好的教育和家风的影响下,苏轼从小就颇具才气,又因其性格较为爽朗,所以苏轼的朋友也很多,总而言之,苏轼就是一个开朗豁达同时又十分有才的人。

嘉佑元年,苏轼在父亲的带领下和弟弟一起进京赶考,次年苏轼在京城参加考试,而负责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,要知道欧阳修是谁,欧阳修和苏轼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只不过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的领袖,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,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才得以展开。

而苏轼之所以成名,也正是因为欧阳修的称赞,苏轼的应试文章被欧阳修喜爱,欧阳修赞叹苏轼的才华,这才引起了当时文坛的人的兴趣,毕竟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,必然好奇,到底是何等人物,能值得欧阳修如此称赞?人都是有好奇心的,苏轼也因为这个才走入当时的文坛文人视野。

苏轼一朝成名,成为了京师的大热门,却不曾想到,苏轼的母亲因病去世了,不得已进京赶考而来,名噪一时的苏氏三父子,只能回家奔丧,苏轼也因此错过了自己发展的一个黄金机会,而等到嘉佑六年的时候,苏轼再次参与了科举考试,进入了朝堂,至此苏轼算是稳定下来。

不过并没有过几年,苏轼的父亲苏洵也病逝了,苏轼再次回家奔丧,再次回来的时候,朝堂已经物是人非,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,昔日的旧友和昔日的恩师不是被停职,就是被远调,苏轼的处境颇有些萧瑟,甚至感觉有一些无趣。

索性苏轼就上书陈说了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病,但是苏轼本身肯定也清楚这封上书必然会被王安石看到,所以在王安石愤怒的情况下,苏轼也被调离京城,前往杭州任职,随后苏轼又辗转调任到密州、徐州等地,因苏轼心中自有韬略,所以对于治下苏轼也颇有作为,这几年应该算得上是苏轼最为快活的几年,造福一方、写写诗、游山玩水。

但是灾难总是来得猝不及防,苏轼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几年,苏轼被调到了湖州任职,本来稀松平常的行文汇报,却被苏轼写的锋芒毕露,毕竟苏轼本身还是一个文人,愤世嫉俗是在所难免的,但是苏轼太过于锋芒毕露,或者说是戳到了当时新党的痛处,因此就发生了一件大事,这件事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,一个专门针对苏轼,想要搞死苏轼的阴谋。

我们要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位,这个职位是从唐朝开始设置的,其级别属于准从六品,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,这样一个职位就成了专门安排那些被贬职的官员的一个专门的职位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冷板凳,没有任何实权,如此发配的实际目的就是让你自生自灭罢了。

但是如此境遇,真的能够打倒苏轼吗?我们都知道,苏轼本身可是一个文人啊!不高兴了怎么办?不高兴了就写东西呀!所以在历史上苏轼在黄州期间,苏轼写下了《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等一系列的名篇,这些作品流传至今,仍然被人们称赞。

而苏轼再次被重视,是在元丰八年的时候,司马光被重新启用,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压,苏轼也被再次重用,但是苏轼却也是率直无比,面对王安石等人被疯狂打压的局面,苏轼竟然感觉很讽刺,甚至颇感觉官场索然无味,所以就写文抨击了旧党,这次可好,苏轼把旧党也得罪了,最后申请外调,苏轼又回了杭州。

而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,苏轼的小日子过得还算舒坦,但是后期却也又在旧党把他召回,因为政见不合又被贬谪,其后新党执政之后,苏轼又被贬低,苏轼的老年生活,过得甚为颠沛流离,苏轼死在了常州,是在大赦之后北归的途中。

而苏轼生前最为记忆深刻的一段时光,却应该是在儋州,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儋州,儋州被苏轼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,而儋州人民也把苏轼看作自己的先辈一般的存在,乃至今日的儋州,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苏轼的影子,儋州的东坡村,东坡桥,都是人们为纪念苏东坡而起的。

而等到新党再次翻身,苏轼却又被贬,所以苏轼这一辈子,基本上就是两边不落好,倒不是说苏轼是两面派,而是说苏轼就是一个简单纯粹的文人,在苏轼眼里,新党旧党并没有什么区别,只有自己看得惯和看不惯罢了。

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苏轼是这样的一种性格,所以苏轼才能够写出那样洒脱的文章,所以苏轼才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成为后世文人的表率以及千古流传的传奇

乌台诗案是怎样发生的,故事主角苏轼为何会惹上此事?

1079年44岁的苏轼摊上个案子,这案子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,让他的文风发生了重大变化,更差点要了他的命,像他这样的大文豪,在朝廷、民间都深受人喜爱,粉丝众多,怎么会卷进一个杀头的案子呢?

1079年,苏轼刚被贬到湖州,他很喜欢这个地方,每天吟诗作画,自得其乐,可惜好景不长,刚刚过三个月就出事了,1079年7月28日御史台请他喝咖啡(御史台相当于公司的监察组),据《汉书·薛宣朱博传》记载,御史台中有柏树,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,故称御史台为“乌台”。

苏轼为什么会被御史台请喝咖啡呢?

1079年8月18日,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,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,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,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“乌台诗案”。

提出审查苏轼的人是监察御史舒亶、御史中丞李定,此二人正是前宰相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提拔的人,那此二人为何会针对苏轼呢,这还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。

王安石变法期间,朝廷形成了赞成与反对新法的“新、旧两派”,而苏轼就是“旧派”的中坚人物,他不支持王安石变法,而且经常写诗作文讥讽,“新派”成员对之恨之入骨,欲除之而后快。

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,向神宗皇帝上书,指控苏轼在诗文中诽谤新法,而神宗对此事并没有理会,只是将奏疏交给中书省去办理,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,这令新派人物十分不爽。而恰在此时,苏轼刚到湖州上任,他写一封《湖州到任谢上表》,以示感恩。按惯例苏轼只需例行公事,写一下自己过去并没有功绩,却多次蒙皇上恩典,以此美缺相赐。

但是苏轼偏写:“伏念臣性资顽鄙

……

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新陪进,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

”新进“一词,在王安石口中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,在过去为新政的朋党之争里,这词是有固定代表意思的。

苏轼说自己在40多岁的年经担任地方官,已经不会惹是生非了,那其意是否就暗指在朝中当官的人就必然会惹是生非呢,御史中丞李定、舒亶等人感觉抓到了确凿证据,立即上疏,再次弹劾苏轼。

舒亶在弹劾苏轼的奏章中将他的诗一句一句的分析给神宗皇帝听: 皇上不是实行青苗法吗,他就说“赢得儿童语音好,一年强半在城中”;皇上整顿吏治,他就说“读书万卷不读律,致君尧舜却无术”; 皇上不是要兴水利吗?他就说“东海若知明主意,应教斥卤变桑田”;皇上不是要推行盐禁吗?他就说“岂是闻韶解忘味,尔来三月食无盐”。

这些诗句经过舒亶这样一刻意分析,立马就变得与神宗的新法过不去了,而此时神宗正为新法推进而头痛,再被舒亶这样一煽风点火,神宗顿时对苏轼极为不满,于是命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,这就是“乌台诗案”的由来。

由此可见,“乌台诗案”并不是哪一首诗或哪几句诗,而是御史台有针对性的要和苏轼算账。

对“乌台诗案”,我们不禁要问:

第一:这些人为何要陷害苏轼?

第二:王安石与这一切有无直接关系?

第三: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审查的?

历史上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?为何会让苏轼牵扯其中呢?

仰慕王安石的才名,提拔为翰林学士兼侍讲。一年后,1068年,神宗看到了北宋时期所面临的政治,经济和军事上的困境,和王安石一拍即合,施行改革。1071年,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,王安石很愤怒,当时的神宗也听不去苏轼的话,一向潇洒的苏轼眼看干不过,自请出京,不和你们玩了,我玩自己的去,跑到杭州当通判。即御史台,因官署内遍植柏树,又称“柏台”。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,乃称乌台。所以此案称为“乌台诗案”。他还在黄州城东的坡地上开发出一块田地,做起了农民,从此便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为什么号称宋朝大才子的苏轼此时会落到这步田地?这还要从历史上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说起。

最后,新党上台,将苏轼归为旧党。元丰三年,苏轼调任湖州太守,按惯例苏轼写了一份“谢恩表”,刊登在“邸报”(北宋官方报纸)上。且此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,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,监察御史里行(御史台的见习史官)舒覃、何正臣等,因此史称“乌台诗案”。官至翰林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。一生坎坷,陷入政治旋涡,多次被贬,颠沛流离。留给后人更多的还是他的诗词。以风格豪放、气势雄浑、激情奔腾、意境清新著称。

本来这里面只是大部分写了湖州的一些民情,但是苏轼后面加了一句"陛下不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,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",这句话的让变法新党抓住了把柄,非得致苏轼无死地。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。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,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。

苏轼一生被贬了几次?

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:

一、被贬黄州(1079年—1084年)

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年),苏轼四十三岁,因乌台诗案,苏轼不仅锒铛入狱,出狱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团练副使(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)。

这个职位相当低微,并无实权,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,苏轼到任后,心情郁闷,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,写下了《赤壁赋》、《后赤壁赋》和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等千古名作,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。

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,种田帮补生计。“东坡居士”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。

二、再贬杭州、颍州(1089年—1091年)

元丰八年(1085年),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,临朝称制,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,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。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(蓬莱)。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,知礼部贡举。

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,认为其与所谓“王党”不过一丘之貉,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。他对旧党执政后,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。

元祐四年(1089年),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。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,动用民工20余万,开除葑田,恢复旧观苏轼被贬颍州(今安徽阜阳)时,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,并筑堤。

三、三贬惠州、儋州(1094年—1100年)

元祐八年(1093年)高太后去世,宋哲宗亲政,新党再度执政,第二年六月,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,再次被贬至惠阳(今广东惠州市)。

绍圣四年(1097年),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(今海南儋县)。据说在宋朝,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。

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,“我本儋耳氏,寄生西蜀州”。他在这里办学堂,介学风,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,追至儋州,从苏轼学。

扩展资料

造成苏轼人生转折的乌台诗案

元丰二年(1079)三月,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。他作《湖州谢上表》,其实只是例行公事,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,再叙皇恩浩荡,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:“陛下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”

意思就是说自己年老,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,而在那段时间,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,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,不同流合污的意思;另外一句话是生事,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,两句话的意思是说,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,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。

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,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,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,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!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,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,勃然大怒,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。

但单凭《湖州谢上表》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。偏偏凑巧,当时出版的《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》,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。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(念dǎn)经过四月潜心钻研,找了几首苏轼的诗,就上奏弹劾。

马上,国子博士李宜之、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,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,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。

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,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。十二月二十九日,圣谕下发,苏轼贬往黄州,充团练副使,但不准擅离该地区,并无权签署公文。从此苏轼心灰意冷。

    责任编辑:admin

    2023-01-27 01:30:50

    》》》》》》》》》》导读 2015年以来,网上便疯传广电新禁令里有一条是“建国后动 ... [详细]

    陈怡怡,陈怡怡这个名字怎么样

    2023-02-21 17:33:36

    姓陈以怡字开头的女孩名 ... [详细]

    2023-01-26 16:29:03

    很多人对于娱乐圈很感兴趣,尤其是里边的八卦新闻。本人有幸在娱乐圈工作两年,接 ... [详细]

    2023-01-03 18:34:54

    崔始源,2002年在京畿高等学校门口等朋友的时候,被sm经纪公司星探发现,之后进入 ... [详细]

    2023-02-09 01:30:19

    是一个人关于准基的名字:准基08年1月中国行的时候特别更正自己名字是“李准基”。 ... [详细]

    最新科技

    历史秘闻

    首页 - 娱乐有料 - 天下奇闻 - 星座星盘 - 最新科技 - 历史秘闻 - 大千世界 - 手工编织
    电脑版 | 移动端
    Copyright © 2010-2019 15路驿站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19736号-1
    网站邮箱:wzdmh@hotmail.com

    返回顶部